科室文章
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治
一、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诊断
病史特点:
①一定要有暴力损伤病史,如车祸、摔跤、扭伤,部分患者在扭伤的时候,甚至可以听见“叭”的韧带断裂声。
②伤后一般由于交叉韧带表面的血管撕裂,会导致关节内出血,在当晚或次日早晨达到肿胀高峰,少见的情况韧带撕裂,但是滑膜血管没有撕裂,也可以肿胀不明显。
③伤后的关节肿胀,休息以后,一般在3-4周明显消肿,可以恢复较好的行走功能。
④之后表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不稳症状:患肢运动能力下降,运动中不能急停急转,不能单腿上篮,踢足球带球奔跑困难,下楼梯有吃不住劲、打软的感觉,路上滑或者雪地行走担心,甚至有反复扭伤的表现。
⑤继发性的半月板损伤症状,如疼痛、交锁。
体格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征阳性,轴移试验阳性。X线片在特殊的合并有胫骨平台外缘细小撕脱骨折(即Segond骨折)的情况下,可以间接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多数没有阳性表现。
前交叉韧带损伤在MRI上的表现:急性损伤以后的水肿高信号改变,亦可以是上止点的撕裂不连续表现,也可以表现为损伤以后残端吸收而看不见交叉韧带信号的表现。质量较高的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准确可高达97%。经验丰富、手感好的专科医师,凭体格检查和病史分析,95%病例可以得到正确诊断。而MRI可以作为有益的帮助,但是并不一定需要作为常规检查。
二、后交叉韧带(PCL)损伤诊断
病史特点:
①同样必须要有外伤史,可以为扭伤,更多的为跪地伤或者交通伤。
②伤后伴有关节肿痛,休息后改善。
③后交叉韧带损伤以后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慢性症状根据残留的后交叉热带的功能多少,可以几乎没有症状,或者疼痛,甚至明显的不稳表现。
体格检查比较简单而相对特异:后抽屉试验阳性,部分患者如果是部分断裂或者断裂以后有一定的瘢痕愈合,会产生假阴性。
MRI常表现为后交叉韧带特异性的低信号轮廓的消失或者中断,少数表现为肿胀。
三、交叉韧带损伤治疗
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镜下的重建手术已经成为常规,重建物的第一选择仍然是自体组织,包括自体的髌腱中1/3、腘绳肌、跟腱以及股四头肌腱,其中又以腘绳肌最为常用。在多韧带损伤病例,同种异体组织、人工肌腱可以作为补充。重建方法已经有单隧道和双隧道重建的不同,双隧道重建在理论和生物力学试验中具有优势,但是在临床随访中,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目前其优势尚未得到公认。
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指南
术前锻炼:股四头肌的静力练习【1】,掌握正确使用拐杖的方法,防止术后下床时,因拐杖使用不当发生再次损伤。
早期康复训练(术后0~1周):术后应患肢抬高,膝关节屈曲约20度,使重建的后交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麻醉效果消退后,应最大限度有节奏地全方位活动踝关节,即踝泵练习【2】;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双下肢同时进行股四头肌静力练习【1】;手术后次日拔除引流管后进行直腿抬高锻炼【3】。
初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在早期锻炼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屈曲锻炼,足跟滑床伸屈练习【4】,为防止胫骨后移,可双手扶托膝关节,缓慢滑动练习。锻炼完毕,膝关节数字卡片支具固定膝关节于20~3O度位,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至20~90度。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3~4周):加强肌力练习的同时,于术后3周开始,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至15~100度,术后4周至10~110度,4周后逐渐下床增加负重平衡练习【5】,并可以在膝关节活动支具保护下,扶拐行走练习。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1~3个月):在强化初期、中期锻炼的前提下,术后第5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增至10~115度,第6周增至10~120度,术后2个月行走逐渐过渡至扶单拐辅助,膝关节仍佩戴数字卡片活动支具;术后3个月患肢负重逐渐增加至100%,脱拐行走,并开始过伸及下蹲训练,但要避免重建韧带向侧方扭转而再损伤,同时,增加本体感觉训练【6】。
术后6~8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轻微体育运动。
出院指导:康复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保证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但须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负重,坐位时以较高的沙发、椅凳为宜,以防膝关节过度屈曲,加重关节表面压力。出院时须带活动型关节支具保护膝关节3个月,半年内免体育运动,1年后可恢复运动。
【1】股四头肌的静力练习:仰卧位,患肢伸直自然放置,足踝中立位,绷紧大腿肌肉,坚持5~7秒,然后放松2秒,反复60下,每日2~3次。
【2】踝泵练习:先全方位活动踝关节3~5下,然后最大限度足背伸,3~5秒后缓慢放松,再最大限度跖屈,3~5秒后缓慢放松,30~50次为一组,每天2~3组,背伸跖屈动作一定要到位。
【3】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健侧膝关节稍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缓慢抬高患肢35~45度,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放松2秒,30~50次为一组,每日2~3组。
【4】足跟滑床伸屈练习:肢体平放,足跟紧贴床面,缓慢屈膝屈髋滑动,膝关节屈曲范围在20~60度之间,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
【5】负重平衡练习:在助步器内,双足分离与肩等宽,左右交替移动身体重心,患肢只负重身体重量的1/3,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
【6】本体感觉训练:在闭眼状态下,患肢单腿站立,感知关节的位置;活动膝关节,感知关节的角度,然后睁眼进行角度纠正,强化大脑皮层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