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我的中医我的梦——北中医学习回顾
黄大未 2010级硕博连读中医内科学专业
在我高中毕业那一年,我接到了浙江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一个梦想便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了。当年暑假,我按照一位老师的要求背诵了《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又看了当时风靡中医界的《思考中医》,刘力红老师对中医的自信和他信奉学习中医经典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在浙中医顺利完成了五年的本科基础教育后,我便考取了全国中医最高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来到这片中医圣地继续深入学习。
踏入学府
还记得开学报到第一天,我激动的在校门口拍照,在学校里参观,高大的宿舍楼,温馨的图书馆,沧桑的教学楼和阳光下悸动的体育馆,还有那纯白伟岸的仲景像,我似乎隐隐约约能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大师留下的足迹,都有他们为中医药事业奋斗过后留下的痕迹,想到即将能够在这片荣耀的土地上学习生活我觉得我离梦想又近了一小步。
完成课业
开学后,我们就开始了各种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教育,我选了温病学和金匮要略两门课,另外旁听了伤寒论和病理学,北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实力确实很强,温病学的谷晓红、宋乃光老师,金匮要略的王新佩、贾春华老师,伤寒论的郝万山、王庆国、肖相如、傅延龄等老师都学识精通,上课时无不引经据典,结合自己的临床实据倾囊相授。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伤寒论的课程,郝万山老师是全国知名的伤寒教授,他给我们上起课来声情并茂,讲授的小柴胡汤加减方的应用深入浅出,如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精神抑郁症,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精神躁狂症。他对待学生也没有一点架子,课间就坐在教室里和同学闲聊,有同学找他看病也会欣然接受,耐心应诊。此外,王庆国教授讲述的麻黄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肖相如教授讲授的对厥阴病和表证的认识,傅延龄教授对于方药量效关系和半夏泻心汤的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北中医老一辈声名鼎盛的几位学术大师早已相继离世,但是我在这些作为他们弟子的老教授身上也依稀看见了大师们的身影,他们通过严肃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北中医精神永远的传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从来都未曾远离北中医的莘莘学子。
担任班长
在硕士研究生期间,我还担任了我班男生班长一职,因为在研期间虽然同学们以医院为班,但实则专业各不相同,平时也都各自事务较多,所以我对这个班长职责的理解一直是必须做好老师与同学们的沟通桥梁作用,能够实时地将学校、医院的最新动向和精神传达到同学们那里,使大家的学习生活都有条不紊的进行。这点说起来简单,但事实上是我担任班长投入最大精力去做的一件事,因为医院、学校的通知和临时事件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出现,必须密切地做好和同学们的沟通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到达和反馈。记得有一次两会期间,晚上十点多,我前脚刚离开教室准备回宿舍洗漱休息,就接到了班主任张老师的电话要求起草一份全班同学签字的承诺书,于是回宿舍立刻根据要求立刻打出承诺书又一个个宿舍跑过来让男生签上字,再送到女生宿舍给女班长,等到全部弄完都已经十一点多了。每当我觉得辛苦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大学时给宿舍同学打了四年的开水的故事,我觉得只有用真心的付出才能换得别人和你的真心交往,这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另外,我还和其他班委合作策划了一系列的班级集体活动,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冬至包饺子、迎新篮球赛、秋游百望山、党员红歌会、十渡毕业旅行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使同学们彼此增进了了解,活跃了我院的学术气氛,也使同学们在课业的闲暇之余陶冶了情操,更使远离家乡的同学感受到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在2012年底,经过医院同学老师的推荐和学校的答辩竞争,我荣幸的当选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优秀干部,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第三附属医院这个集体工作的肯定,能在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医院里工作、学习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骄傲,更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科研拓展
作为研究生在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展科研工作,博士一般要求达到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水平。我在研期间主持了校级自主课题2项并顺利结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协助老师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科研对于任意一个从本科过来的学生来说都是一张白纸,必须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积累,万事开头难,由不得半点投机和虚假,否则到头来只能是作茧自缚。我刚开始的时候写课题申请标书,也都是参考着师兄师姐们的标书,一项一项仔细揣摩和推敲,一篇一篇的参考文献看下来,现在看来薄薄的一份标书当时花了快半个月的时间才写成。但经历了一次之后就对这些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原来也并不是很难做,为之,则天下无难事。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还不高,很多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像我们的先贤般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愿为之奉献牺牲,一点一滴的做好科研工作中的小事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此外,我们更要学会从中医的理论根源和传统思维方式上出发去认识和解决发现的问题,不能盲目跟从西医的科研思路,而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中医的思维。这是一种辩证的、普遍联系的和深入观察事物结构动态变化的思维,是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
临床实践
作为临床方向的研究生,在医院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古人所言“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床实践相比较课堂学习更需要培养自己形成一套整体的临床思维,遇到具体疾病分析时侧重点更加突出,同时也需要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分析具体病情的能力,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一份医者的责任心。在实习阶段,可能我们不像已经工作的老师那样受医院的规章制度严格限制,很多时候同学们上午写完病历看看下午没什么事就回学校休息或者看书了,但是,如果本着一种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还是至少应该来医院查两次房,过问一下病人的状况,如果是重病人,更应该每隔一小时就过去查一次房,以防随时出现新的状况。在病房里实习期间,我也开始管病人,每天要书写病人的病历,这项工作又能体现出一个医生的责任心来,一个有责任的大夫会将病人每天的病情变化和用药变化都记录地非常详细,以便日后查阅,也便于到了一个阶段后分析病情,但如果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大夫,也完全可以随便寥寥几笔打发了事。这种事情短时间内无人知晓,甚至没有责任心的大夫会看起来比较潇洒,但是长此以往,医术上的差距就显而易见了,在医院里的口碑也会不好。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夫在临床遇到问题时应当去仔细的分析、揣摩,对使用的每一种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有一个好的把握,以使自己的患者能接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用最小的医疗成本取得最大的疗效。此外,因为现在对医疗的要求的提高,我们这些小大夫很多时候获得的实践机会有限,这就促使我多去跟随一些临床上有造诣的老师临证,除了我自己的导师杨晋翔教授以外,我还利用休息时间跟随熊卫标、冯世伦、王庆国、李玉宾等老师出诊,获益良多。
几年的实习,让我明白了临床不是什么难事、大事,相反却件件是小事、细事,但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在做的是一项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终生。当我的工作得到了病人的认可,收到一声声感谢的时候,我才真正发现了医者快乐的源泉和前行的动力,这些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名誉去衡量的,那是一种能让你获得内心平静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