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穴位贴敷临床常用剂型
穴位贴敷临床常用剂型
1. 生药剂 采集天然的新鲜生药,洗净捣烂,或切成片状,直接敷贴于穴位之上。如将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捣烂,加蛋清,敷穴位。此法民间应用较多,近来也在一些医院中应用价格低廉,获得较容易,方法简便,常可嘱病人自己进行治疗。
2. 散剂 又称粉剂,是将各味治疗需要的药物分别加工研碎成粉末,以80~100目细筛筛过,混合拌匀而成。本法制作简便,剂量可随意增减,药性稳定,储存时间不受限制。药物敷贴时,粉末接触面较广,易于发挥药效,且不易污染衣衫。
3. 糊剂 糊剂,实际上是散剂的进一步加工。它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以赋形粘合剂,诸如醋水、酒、鸡蛋清等,把药粉调和成糊状即成。糊剂可增强敷贴的粘着力,并能使药物缓慢放释药效,延长药物的效果。糊剂制作方便,但要求现制现用,搁置时间不可过长。
4. 饼剂 饼剂是指将药粉制成圆饼形进行敷贴的一种剂型。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配好的各种药物粉碎、过筛混合,加入适量面粉和水搅拌后,捏成小饼形状,置于蒸笼上蒸熟,然后乘热贴敷穴位;另一种是,加入适量蛋清或蜂蜜等有粘腻性的赋形剂,捏成饼状进行敷贴。前者可用于贴敷时间须较长者,并能起到药物和温热的双重刺激作用;后者制作较为简单。药饼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故多用于脐部及阿是穴(多为病灶或其反应区域)。
5. 丸剂 系将药物加工粉碎成细末并过筛后,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制成如绿豆至黄豆大之小型药丸,进行穴位敷贴。体积较小,药量不大,适用于一般体穴及小儿治疗之用。
6. 膏剂 膏剂在穴位敷贴疗法中亦十分常用,临床上使用的有三种类型。
硬膏:为中医传统的固体制剂。制作方法为:将治疗需要的药入麻油、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中浸泡1~2天,然后移入锅中加热,至药物炸枯,过滤去渣,再将油用文火慢熬,直到滴水成珠,加入黄丹或铅粉,离火拌匀收膏,将膏摊于厚皮纸、布料块的中央,冷却备用。
软膏:为一种半固体制剂,又有三种不同制作类型。 (一)将治疗需用的药物粉碎过筛后,放入醋或白酒内(依据病情的需要)。入锅加热熬成膏状。用时取膏摊贴穴区。这种软膏具有渗透性强、药物释放缓慢,且有粘着性和延展性。多用于慢性病灶的治疗。 (二)将应用的药物研末过筛,加入凡士林调和成膏状。用时,可挑取适量进行敷贴。 (三)将所用药物研末过筛,加蜂蜜、茶油或麻油等调成膏状备用。 (三)膏药胶布:将药物按固定成方配制好,经过工厂特殊工艺加工制成如医用胶布(氧化锌橡皮膏)样的膏药胶布。目前,大陆生产的膏药胶布有两种形状,一为圆形,小如钮扣,揭下后可直接贴敷于穴位上;一为方形,面积较大,用时可按要求剪成小片贴敷。
7. 锭剂 锭剂是将治疗药物研极细末,并经细筛筛后,加水或面糊适量,制成锭形,烘干或晾干备用。用时加冷开水磨成糊状,以此涂布穴位。锭剂多用于需长期应用同一方药的慢性病症,可以减少配药制作的麻烦,便于随时应用。锭剂药量较少,故常用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
8. 酊剂 酊剂亦称酒剂,将药物粉碎成细末,加入75%医用酒精、白酒或3%碘酒内浸泡5~10天后,过滤去渣,入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可用棉球蘸湿,涂敷穴区或病灶。
9. 煎剂 将药物配制好后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水煮沸后,用文火慢煮30~45分钟,去渣留汁,以棉球或特制的药棒蘸药液,点敷穴位。应注意,煎药时水不可放多,点敷穴位应趁药汁温热之时,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