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杏林采风 >>发展论坛 >> 正文

杏林采风

发展论坛

黄金昶教授应邀出席 “中医药国际化”研讨会并作交流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近期,黄金昶教授应邀赴深圳出席“中医药国际化”研讨会,并作交流。

  在研讨会上,黄教授提议,以针灸为突破口,挖掘文化内涵,制订规则标准,提升治疗效果,进一步推动和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言内容附后)。

  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联合承办的高级别会议。

  民进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司长、主任王笑频,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常委副院长、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刘保延等中医药各界领导、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家出席会议,共话中医药国际化创新发展之路。

  以针灸为突破口 推动中医国际化

  感谢主办方和承办方以中医药国际化为主题,在深圳这样一个开放之城、创新之城举办这样的高层次会议。也感谢新华社瞭望智库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我深受启发。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另据瞭望智库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他们去年做的几篇关于中医药发展的调研内参,多次得到总书记等国家领导的专门批示,着实让我们中医人感到振奋。

  作为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的中医人,我深感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有着数千年传承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自信,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中医药国际化是中国实现大国复兴、体现大国责任的应有之义,是落实“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之一。

  首先,众所周知,也毋庸讳言,这一百年来,西风东渐,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受到很大冲击。但是,也应该看到,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坚强生命力也恰恰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冲击中,经受住了洗礼和考验,在坚守传统和吸收先进科学理念和技术的兼容并包中,实现了中医药事业的自我传承、自我发展,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和自信的时刻。我认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更是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

  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指望她的传统医药事业走向国际化的。只有在这个国家和民族振兴起来,走在复兴之路上的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可能带动其传统医药事业走向进一步的国际化。

  其次,推动中医药事业国际化,是大国责任的体现。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有着数千年传承的中医药事业,既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造福世界,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我们这一代中医人,承前启后,躬逢盛世,有能力也有义务担当起这个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我们中医人自己的角色和贡献。我觉得,这也是落实“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之一。

  第二个问题:

  以针灸为突破口,挖掘文化内涵,制订规则标准,提升治疗效果,进一步推动和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这个问题其实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中医药的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要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仅仅有好的愿望和雄心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怎样推动国际化,怎样让域外国家和民族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的理念、技术和产品。这既是文化的问题,也是现实的问题。

  我的理解,在操作上至少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破题。

  一是“以小见大”。也就是说,中医药国际化这个大战略大格局,需要从“小切口”入手。

  所谓“医生好不好,关键看疗效”。中医药的国际化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种各异,心理相通。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中药还是西药,说白了,都是用来看病的。世界各国的人,无论什么人种和文化,在针对疾病这个问题上,都是十分看重疗效的。

  所以,中医药的国际化问题,“小切口”很重要,在治疗具体病痛上的一个个疗效,就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小切口”。要善于讲中国故事,善于讲中医药的故事,故事怎么讲,可以从中医、中药的具体疗效讲起。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

  我个人近年来在针灸微创治疗肿瘤上做了不少科研和临床探索。就此而言,我觉得,中医的针灸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之一。

  当然,中医、中药还有其他很多可以推动国际化的突破口。总体来说,这个突破口,切口可以小一些、具体一些,疗效上应该更显见直接一些的。

  二是“以大见小”。刚才说“以小见大”,指的是国际化的突破口要具体可显见。而“以大见小”则是从文化的概念而言。中医药的国际化,长期来看,还是理念和思想的国际化。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黄帝内经》中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将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用国际化的语言范式来加以包装和诠释,要充分考虑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习惯、语言特点和思维模式,“鸡同鸭讲”的关键,是鸡要善于用鸭能接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讲鸡的故事,而不是各打各的鼓,各唱各的戏。

  这也是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上,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医人用心思考、身体力行的问题。

  三是抓住规则和标准来抢夺话语权。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上,结合国际市场的特点和要求,在中医药的规则和标准制订上,既要坚守传统,更要勇于创新和探索。

  没有规则、没有标准,搞模糊化的中医药、庸俗化的中医药,用所谓“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这句话来蒙混过关,是走不通中医药国际化这条路的。

  那么,中医药究竟能不能有规则和标准呢?这个其实是丝毫不用质疑的。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有标准和规则的,就是可以量化的。当然,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的确是很个性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标准和规则;所谓的“变”,也是立足于这个“宗”而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的。

  四是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要有大视野。

  看出席会议的名单上,国际合作司的王司长也来了。这些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上做了很多具体富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也深深感到,在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和合作。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外的医疗机构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他们市场派人到中国来,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和交流。比如,我们的针灸微创肿瘤治疗中心,去年就被美国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选中,专门派专家来我中心座谈针灸治疗肿瘤方面的内容,并商定好下一步双向座谈交流的时间。

  这使我想起,我们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上,是否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来推动双向交流合作上视野可以更开阔一些,行动可以更具体一些呢?

  目前,我的针灸微创肿瘤治疗模式已初步形成一套成体系的合作计划。主要从培训入手。2018年计划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尝试。也趁这个机会,希望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进一步支持。这也就是我要讲的——

  第三个问题:

  中医针灸微创肿瘤治疗模式及我在推动国际交流的探索和实践。

  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多年来的临床科研成果。我也想趁这个会跟各位交流一下。

  针灸微创肿瘤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单纯针灸模式:

  一是迅速改善肿瘤患者一些特殊危急、西医较为棘手的症状,如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恶性积液(脑积水、心包积液、腹水、胸水)、癌性疼痛、骨髓抑制、恶性不全肠梗阻等;比中药起效快、疗效好;

  二是可以抑制缩小表浅部位的肿瘤,如脑瘤、纵隔肿瘤、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术口种植肿瘤、四肢及躯干表浅肿瘤,改变以往中医不抑瘤的思维定式;

  三是同时很好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这是西医难点。

  (二)针刺与化疗模式:

  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是临床研究热点、也是难点,20年来未有新化疗药物出现。

  化疗药物近年来重点研究纳米药物,纳米化疗药物在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同时也增加其它器官药物浓度,副反应也随之增加。

  针刺可以靶向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减少非肿瘤组织药物浓度,是针灸一大新用途、新发现,同时也将肿瘤靶向给药提供一个崭新领域。

  (三)针灸与微创模式:

  针灸治疗表浅部位肿瘤有优势,而微创重在深部肿瘤,针灸采用的是瘤体四周围刺,微创是采用的瘤体中心治疗,故而针灸联合微创可以更加完美的抑制肿瘤;此外针刺可以迅速减轻微创副反应如疼痛、胸闷等。

  从临床实践效果来看,针灸治疗肿瘤与西医实现了完美的理论互补、技术互补,同时解决了西医和中药较为棘手的问题如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恶性积液(脑积水、心包积液、腹水、胸水)、恶性不全肠梗阻、上腔静脉综合症、静脉血栓、表浅肿瘤、术口肿瘤种植等。

  对中医药国际化而言,针灸具有很大优势,适应症更广、起效快、疗效好。而且价廉,可重复性高,更易于国内外推广。

  我们针灸治疗肿瘤经验多是原创,属于原始创新,临床与科研水平远远高于国外研究,作为被国际广泛认同的针灸,针灸治疗肿瘤将是传统文化精华之一中医走向世界新引擎。

  目前,我们已经在国内的一些医院开始推广这种模式。除了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建立了专门的针灸微创肿瘤科,我们通过培训合作,还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河北沧州人民医院等建立了专门的针灸微创肿瘤科室。

  去年,我在澳大利亚的悉尼讲学时,这一模式也得到澳方的认可,有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和培训。